白癜风是一种常见多发的色素性皮肤顽疾,该病以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,形成白斑(也称皮损)为特征。本病只是使皮肤的颜色发生变化,皮肤构造和品质仍旧保持正常,通常也不痛不痒,更不会危及患者的生理功能。但因其影响美容,给病人造成的心理上的负担和精神上的痛苦是巨大的。因此,对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在我国,对白癜风的认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早在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及《素问·风论篇》即有对本病的描述。
中国古代医书中称白癜风为“白癜”、“白蚀”或“白驳风”。
“白癜”之名,首见于公元601年隋朝巢元方所著《诸病源候论·白癜候》: “白癜者,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,与肉色不同,亦不痒痛,谓之白癜”。宋朝《圣济总录》也云:“白驳风……轻者仅有白点,重者数月内举体斑白,……毛发亦变,终年不差。”
又因本病发作居于定处,具有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征,风行到哪个部位,哪个部位即发白。后《证治准绳》、《医林改错》等称本病为“白癜风”。